2024年3月18日星期一

在懲罰夢想的城市 ▍堅持夢想是傻瓜嗎?麥田圈 Crop Circle.HK

 


▍在懲罰夢想的城市
▍堅持夢想是傻瓜嗎?
你有沒有曾經試過義無反顧、全情投入、傾盡熱情的去做一件事?即使要付上沉重的代價,即使不知道有沒有成果,甚至不肯定有沒有人看見,但在過程中所經驗到的滿足感卻彷彿在告訴你:「值得」。
在年輕、青春的歲月,我們也許都曾追逐過熱血的夢想,即使被人取笑,即使日以繼夜、廢寢忘食,也覺得在所不計。因為我們內心有把聲音在迴響:「如果不去追,我可能會後悔一世。」
最近上映的香港電影《填詞L》,是導演黃綺琳的半自傳式電影,講述了一個追逐夢想的故事。她,羅穎詩,有一個填詞魂,自覺填詞是她唯一做得最好,也是最喜歡的一件事情。然而,夢想這條路荊棘滿途。沒有人告訴她到底怎樣可以入行,如何才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填詞人。
填詞人,不同作家或詩人,因為填詞是一件很被動的事情,首先需要有曲,才能夠填。沒有曲,就只能由改篇歌詞開始,然而,誰會重視改篇歌詞的人?誰會視改篇詞為一件作品?除了在網絡平台上分享、跟朋友分享、參加比賽,還可以怎樣再踏前一步?拼盡努力,「要成為填詞人」這個目標依然遙不可及,執著只夠自己成為一名「填詞撚」。
經歷一次次希望,一次次失望,當身邊差不多年紀的人已經在事業上達到一定成績,有穩定的收入,邁向人生新的階段,還在追夢的自己,看似只是白費心機和時間。然而,當回憶起聽到第一首正待填上歌詞的旋律時,那份震撼心靈的悸動,超越一切言語所能表達。
然而,現實很殘酷,在懲罰夢想的城市,即使已經付出了100%的努力,追夢者還是無可避免地會經歷無數挫折、被無視和否定的氣餒。到底要努力到哪一個點,才是應該放棄的一刻?沒有人知道。
但是,曾經如此熱血地追過夢,即使曾經失意、受過重挫、
就算傷心,起碼也算盡情活過。無論結果如何,起碼對得起自己,也許這就是無悔。
「難得我耗光一世努力才放棄
曾花過力氣不過未令人銘記
夢碎不需透過萬人集氣
慢慢轉身別離
能爽快結束需要豁達和勇氣
誰保證熱血可兌換動人結尾
白費幾多感情白費幾多志氣
就怪當初你我太入戲」—《填詞魂》-《填詞L》原創歌曲
主唱:謝雅兒
填詞:黃綺琳
作曲:謝雅兒
監製:謝雅兒/王建威
編曲:王建威
推薦大家支持香港電影《填詞L》

2024年3月17日星期日

Everything is Wrong 馮睎乾十三維度

 


Everything is Wrong
2019年「七一衝擊立法會案」,14人被控暴動及「進入或逗留在會議廳範圍」等罪,今天區域法院暫委法官李志豪判刑。較矚目的是審訊前沒有認「暴動罪」的藝人王宗堯,當日他為了將充電器交予一名記者,進入立法會大樓並逗留3 至 5 分鐘,其中在會議廳僅停留 27 秒,結果竟被李志豪判監74個月,超過6年。
其餘不認罪者,就算當日參與程度很低,皆一律遭法官重判,包括自幼有智能障礙,且診斷出思覺失調兼自閉症的何俊諺(21 歲,運輸工人),以及早前已出家為僧的26歲青年吳志勇,兩人分別判監74和80個月。
據悉,吳志勇在2019年7月前,曾因一場事故而全身大範圍骨折,後來雖奇蹟康復,但當天進入立法會時仍要撐着拐杖,可見他就算身在現場,也不可能作出什麼暴力行為,極其量只是和議、聆聽「勇武派」的去留爭辯,或接受訪問而已。
但不管你是精神失常、行動不便,抑或純粹想交充電器給記者,只要法官認定你是犯了「重罪」,就必定予以嚴懲。面對身心障礙的被告,法官李志豪也不是第一次給他們判刑了——去年6月,李志豪也裁定一名19歲自閉青年「侮辱国旗區旗」罪名成立(注1),現在再釘死一個自閉症青年,相信眉頭也不會皺一下。
但李志豪宣讀王宗堯的判詞,卻有一點令我不解。李官說,片段見王宗堯與在場人士交談,又擁抱示威者並拍膊頭,明顯表達支持和鼓勵,意在參與暴動。李官又說,不論王的知名度高低,就算是無人認識的普通市民,只要出現在暴動現場,法庭都可作出無可反駁的推論,就是他有份「促成、協助或鼓勵」暴動,故裁定他暴動罪成。
如果香港法庭真的有這種推論,那就奇了。721暴動,有影片顯示何君堯在元朗站附近與大批白衣暴徒握手,更向一名暴徒表示「辛苦你喇」,對方回應「唔辛苦」,何又向一名白衣人說「你哋係我英雄」,為什麼何君堯可以逍遙法外,還繼續做所謂「立法會議員」?
此外,去年10月底林卓廷被控參與721暴動的案件開審,控方傳召了匿名證人A婦,該A婦人在法庭上自己招認當晚穿白衣、與白衣人遊行並大叫「保衛家園」口號、在白衣人施襲後向他們鼓掌(注2),以李志豪的判詞來說,那個A婦毫無疑問是「促成、協助或鼓勵」暴動,為什麼又可以逍遙法外,更當上控方證人呢?
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雖然有很多糟粕,但有些刑法原則還是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,例如古書說的「罰疑從去,所以慎刑」(《漢書.馮奉世傳》)、「與其殺不辜,寧失不經」(《尚書.大禹謨》),都是說疑點利益歸於被告。但今日這裏,Everything is wrong,舉目皆是「罰疑從重」、「與其失不經,寧殺不辜」。
74個月,那是什麼概念?它足夠讓一個少年完成中學教育,出來社會工作;也足夠讓一條賤婦做完一任市長,毀掉一個國際城市,令它變得面目全非。既然被剝奪六七年自由的結局已經定了,我只能遙祝他們平安,並在磨難中將自己鍛煉成更好的人。

坐困愁城閉門造車,新質生產力狗屁不通 顏純鈎

 


坐困愁城閉門造車,新質生產力狗屁不通
今年兩會沒什麼話題,最後除了習近平當眾訓斥趙樂際之外,只剩下新質生產力這個新詞。據報道,這是習近平去年九月就提出來的,但沒話找話,只好拿出來再炒一炒。
新質生產力是什麼東西?沒有人知道,百度百科強作解人,越說越糊塗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概念,一般說法,生產力有舊的生產力有新的生產力,有落後生產力有先進生產力,一般指生產資料﹑生產方式﹑生產效率﹑生產規模等等的總和。
習近平的發明,將新生產力強行多塞了一個「質」字,以顯示與別人不同,是否「發展了」馬克思主義,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。「質」一般又有兩個含義,一是性質,二是質量,如果是指性質,「新」本身已體現了性質,多一個「質」字屬畫蛇添足;如果是指「質量」,「新」本身就包含高質量,也是多此一舉。因此「新質」這個詞不倫不類,說了等於沒說,還不如只用「新」來得簡單直接。
如果新生產力「性質」不新,「質量」不高,那還稱得上新生產力嗎?不如就當它是舊生產力好了。
發明一個新詞,要有現實依據,要有應用上的需要,要邏輯嚴密,經得起推敲,習近平以為多加一個「質」字,便能體現他的思想高人一等。其實多一個「質」字完全多餘,既沒有增加新的內涵,聽起來又別扭,在語義上又模糊,屬於阿茂整餅的拙劣表演。
生產力是宏觀的概念,與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相呼應。農業社會有小農生產力,工業社會有機器生產力,相對於馬拉車,內燃機是新生產力,相對於內燃機,發電機是新生產力。從發電機再往後,先後出現了原子能﹑晶體管﹑集成電路﹑電腦﹑網絡﹑人工智能等等,都是新生產力,再往後又會出現什麼新生產力,只有跟著現實走。
新質生產力是什麼東西,問習近平,只怕他也說不清楚。新生產力不是平白無故生長起來的,也不是人為的栽培就會有的,新生產力要在舊的生產力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,在原有的物質基礎上才誕生出來的,不是習近平想要有就可以有的。
世界文明歷史上,歷次發生的生產力大躍進,都不是在中國土地上發生的,都是在西方文明的基礎上突飛猛進起來的。那與西方的文化傳統﹑歷史積累和政治體制都有直接關係。以中國如此封閉落後的社會,如此專制壓迫的文明,要出現新生產力的機會,根本是微乎其微的事。習近平想擺脫眼前的困境,想得頭昏了,才會有「新質生產力」的大想頭。
據說中國的大數據監控屬世界先進水平,但大數據監控是生產力嗎?它能創造什麼財富?最近美國與日荷等國聯手,連晶片的低階生產技術與設備都對中國實施制裁,未來中國連中低階水平的晶片生產力都未必保得住,你還想要「新質生產力」,那不是異想天開?
中共十年前就「大煉」晶片,國家投入萬億資金全部打水漂,現在又要搞新質生產力,國家還有沒有萬億資金拿來打水漂呢?政府口袋已經空了,再拿萬億出來玩,只是更快玩死自己,而新生產力更不是靠錢堆砌起來的,沒有錢只有口號,那更是賴蛤蟆想吃天鵝肉。
最近王毅公開提出有名的「四問美國」,其中最後兩問是:「美國如果只讓自己保持繁榮,不允許別國正當發展,國際公理何在?美國如果執意壟斷價值鏈的高端,只讓中國停留在低端,公平競爭何在? ​​​」王毅有如深宮怨婦那樣委屈難平,證明中共口袋裡並沒有什麼「新質生產力」錦囊妙計,否則何不直接與美國割席,專注發展自己的新質生產力,有朝一日反過來碾壓美國,豈不痛快?
按理,一年一度的兩會,應該為今年的國家經濟謀篇佈局,應該提出可行的發展方略,可惜兩會上習近平的中央完全一籌莫展,如何救房地產,如何擴展外貿,如何振就業,如何救地方債,一概交白卷。反而提出了「唔等使」的新質生產力概念,官員唔明,百姓唔明,習近平本人也唔明。
新質生產力的提出,不但不能顯示習近平的英明,反而暴露他內心之空虛淺薄,因為提不出對癥下藥的方針政策,所以挖空心思,生安白造,玩弄詞匯,愚弄人心,其結果不但不能救中共,反而令國內外有識之士與黎民百姓,看穿他的無能。
中國經濟正在自由落體,中共政權正搖搖欲墜,對中共來說,眼下最要緊的,是趕緊籌劃一些具體有用的措施,排除經濟上各種政治干擾,給民間個體經濟更多利便,營造寬鬆活潑的社會氛圍,正如當年改革開放初期,給全社會鬆綁,讓經濟軟著陸。可惜習近平反其道而行之,越是經濟爛下去,越是政治上收緊,眼下文革回魂,政治氣氛肅殺,內外關係幾近爆煲,在這種大環境下,他還指望天降「新質生產力」,此人是活在太虛幻境中嗎?
「新質生產力」的提出,不意味著習近平很有創意,很有先見之明,只意味著他「冇計」了。一個無能的獨裁者,指揮一個失能的政府,面對一個失控的危局,坐困愁城,胡思亂想,越想越離地,越想越滑稽,終於落下這個狗屁不通的千古笑柄。


2024年3月15日星期五

上下無法度群魔亂舞,網紀大崩壞社會解體 顏純鈎



上下無法度群魔亂舞,網紀大崩壞社會解體
今年人大閉幕式主席台出現詭異一幕,李強發現人大工作報告中有嚴重問題,當眾向習近平提醒,引來王滬寧﹑丁薛祥圍觀,習近平斥責右側的趙樂際(人大委員長),以指叩枱,神色嚴峻,此後趙樂際即埋首在報告上批注。
這一幕之所以詭異,因為人大報告事先必經中央政治局拍板通過,報告中有嚴重問題,不只是趙樂際的責任,所有常委都過眼,都有責任。這是一個偶然事件,還是經過精心策列,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。
如果只是雞毛蒜皮小事,李強不會當眾大作文章,如果是嚴重政治問題,沒有理由不一早被發現。中共慣例,所有黨內鬥爭問題,一定要在黨代會與人大政協會議前內部搞掂,保證會議滴水不漏順利召開。上次胡錦濤被當眾架走,以及這一次趙樂際被當眾訓斥,都是違背中共慣例的,顯示中共最高層也開始無法度。
自習近平上台後,一切隨心所慾,他不再在意這些繁文縟節,一於我行我素,以示至高無上的權威。一個九千萬黨員的大黨變成他一人之黨,這固然很過癮,但黨的威信便是這樣,一點點流失殆盡。
這些是表面現象,內在實質是高層的矛盾正在深度激化,激化到無法掩蓋了,索性讓它表面化,宣示兩條路線鬥爭的白熱化,儆示各級幹部循規蹈紀,不要踩政治紅線。
正常的國家和政府,都有各種法律與紀律約束,人人按章辦事,一切有條不紊,但習近平當權後一人獨大,萬眾俯伏,朝令夕改,私相授受,黨紀國法都成為擺設。官大任意妄為,不斷塞進私貨,法紀成為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,以欺瞞上級為能事,以欺壓百姓為忠心,這樣一來,法紀廢弛便成為常態。
在法紀之上,本來還應凌駕每個人的精神歸宿,價值觀是內在的,法紀是外在的,都是人的行為準則。但在中國,普世價值是西方邪魔,共產價值沒有人相信,中國傳統文化妾身未明,宗教信仰是非難辨,中國人信奉什麼?只信奉現實利害,中共最高層如此,官員如此,百姓也如此。
沒有精神歸宿的結果是沒有統一的思想,沒有共同的追求,沒有相同的利害關係,一切都以個人利益為轉移,人與人之間只講利害不講是非,沒有精神歸宿,又無視法律規矩,這是上下一片亂象的根本原因。
人大會議期間,有人駕車衝擊中南海,有人到公安機構放炸彈,全國各大城市爆炸火災惡性事故四起,凶徒駕車上人行道撞人也成了常態,如此暴烈的﹑非正常的衝突,正是社會矛盾激化的表現。社會惡性事故表面看都相似,但實質原因卻大相逕庭,有人出於正義,有人出於報復,有人出於反社會人格,有人出於對共產黨的仇視。出發點不同,報復的對象卻都是政府與社會。
與此同時,各種社會怪現狀也層出不窮,一些年輕人化裝成紅衛兵,又準備「橫掃一切牛鬼蛇神」,一些大媽化裝成解放軍,手握木槍要解放台灣。歷史正在被刻意顛倒,文革的殭屍正在復活,有民間自發的,也有政府官員有心組織的。復辟文革是習近平挽狂瀾於既倒的最後一招,與準備打仗,加強高科技管控,借反腐以清君側等多管齊下,死保自己的權位。
有人熱衷於玩政治,有人熱衷於搶錢,有人樂衷於欺壓百姓,有人樂衷於報復政府,當今中國,望中是一幅群魔亂舞的末世景象。
社會亂象,先是經濟敗壞造成的,跟著以希望破滅為催化劑,政府爛了,上行下效,民間以亂制爛,反正國家也不是自己的,國家垮了,從頭來過,未必不是好事。沒有人覺得對國家負有責任,寄托有感情,既然什麼都是共產黨的,那就讓共產黨去操心好了。
面對中國自上而下的亂象,習近平自困愁城,一門心思只是期望不要死得那麼快而已,一切都是臨急抱佛腳,最要緊今日過得去,明日的事明日再煩。萬箭穿心之下,已經感覺不到哪一處最痛。一個分崩離析的王朝,上上下下都在等最後一刻的到來,大難臨頭各自飛,誰飛得出去是誰的造化。
一個群魔亂舞的世道,沒有最亂,只有更亂,亂是常態,亂到不可收拾,就是結局。

小學三年級的「成長課」馮睎乾十三維度

 


小學三年級的「成長課」
日前「教育刺針」專頁談及一張由讀者提供的「品格工作紙」,作者指出上面的24個「品格強項」是正向心理學產物,更比較西方原版「24個品格」與中国香港版的差異(注1),非常有意思。
恰巧上星期有家長向我報料,內容也跟「品格工作紙」有關,相信報料者是同一人,那就讓我補充幾句。
首先,「教育刺針」帖文有個無關宏旨的小瑕疵,就是誤以為那張工作紙是中三的——不,「娃娃要從小抓起」嘛,「品格教育」當然要從小便學習。我向報料的家長查詢過背景,也見過另一張工作紙(家長不希望公開),可確定真是小學三年級,並非中三。
那張工作紙提出了24個「品格強項」,分6大類,即智慧、勇氣、仁慈、公義、修養及靈性,分別對應正向心理學家提出的wisdom and knowledge、courage、love、justice、temperance及transcendence,這6大類又再分拆為24小項,即24個好的品格。
就綱目和結構來說,那張小三工作紙跟外國原版可謂亦步亦趨,除了「公義」那類別。
洋人原版談的「公義(justice)」,是指citizenship(公民質素)、fairness(公正)和leadership(領導才幹),強調不自私(absence of selfishness)、無黨性(absence of partisanship)及不唯唯諾諾(absence of compliance)。
然而「24個品格」的中国香港版卻把citizenship改為「團隊精神」,強調要「對團隊忠心」及「做好自己的分內事」——正是這「忠心」兩字觸動了家長的神經。以她理解,「公義」就算包含忠誠,也絕對不止於忠誠,為什麼學校要特別放大這個「忠」呢?
我則認為,這兒的問題不僅在於誇大「忠」的角色,更在於強調「做好自己的分內事」這部分。「做好分內事」當然沒錯,若連分內事也做不好,其他事就休談了。
但citizenship不是提倡「做分內事」。光做分內事,各家自掃門前雪,可能流於自私,那又何來「公義」?如果你的「品格強項」是「做好分內事」,而你的「分內事」則由領導安排,那麼你跟一枚沒思想沒靈魂的螺絲釘又有什麼分別?做好分內事的極端體現,就是「我的訴求只是返工」。
此外,外國人講leadership,強調不折騰、不屈己和不專橫,三點都是針對領袖本身,指出好領袖需要有主見,但也不能獨斷、用權也要克制。
然而香港版「領導才能」則僅說領導要「維持組員間的良好關係」、鼓勵組員完成工作,領導本人似乎是超然的、完美的,彷彿只要「以結果為目標」,營造出一種「和諧」氣氛,那就是「好領導」了。這種「教育」的目標是什麼,相信不必畫公仔畫出腸。
最後我想說明一下「品格教育」是什麼科。據家長說,原來現在官校小學有「成長課」,小一至小六全面推行,由社工「教」 ,大約一至幾個星期一堂,連學生也不清楚隔多久才上一堂。沒有「成長課」的禮拜,學生就去圖書館看書,所以這節課全名叫「圖書/成長課」。
教導學生培養24個品格,本屬好事,只可惜中国香港「教育界」抄了外國九成半,卻在最核心的地方「原創」(手法跟港府「參考」外國法律來「立法」異曲同工),刻意加入「中国式公義」,結果令整件事變形走樣。其實連「公義」也扭曲了,還有什麼品格可言呢?
計我話,中国人根本不必拾外國勢力餘唾,巧立名目搞啲咩24個品格,疊埋心水教返二十四孝咪得囉!

華富邨重建|開邨藥房曾誓言做到清拆 難敵加租提早落閘 店二代:叔叔遺願落空

 華富邨重建|開邨藥房曾誓言做到清拆 難敵加租提早落閘 店二代:叔叔遺願落空

華富中西藥行本月初結業,大哥黃成家(左)與弟弟黃成堅(右)接掌藥房生意接近三十個年頭,卻無法達成叔父心願,守到華富邨清拆。(林靄怡攝)

華富中西藥行本月初結業,大哥黃成家(左)與弟弟黃成堅(右)接掌藥房生意接近三十個年頭,卻無法達成叔父心願,守到華富邨清拆。(林靄怡攝)

「阿叔交帶,你幫我睇住,你哋是但一個唔做,都執咗佢㗎喇,焗住你都要……」華富中西藥行屹立南區華富邨近一甲子,負責人黃成家與弟弟接掌藥房生意接近三十個年頭,叔叔曾誓言家族藥房要「做到拆為止 !」惟重建未至,叔叔便已仙遊,加上疫後收入重創、房屋署結束減半租優惠,三重打擊下,兩個藥房二代在老街坊的悲鳴中忍痛拉閘。弟弟黃堅成(堅哥)苦嘆:「呢度三面環海真係靚,唔係淨係靚,係空氣真係好啲、舒服啲、住得開心啲, 人都(健康),成個環境都好好,舊一代啲人,人情味真係好好。」

【華富邨再見.不再見系列之一】專題組記者:林穎嫺

 

▼藥房為下舖上居格局

向房屋署申請減租無功而還

街坊慣稱這裏為「華富藥房」,甫開邨已進駐,店內一磚一瓦仍歷久常新,中藥、西藥部分明,開店至今的百子櫃由黃成家把關,西藥部則是由堅哥「打骰」,兩兄弟接手打理藥房近30載,守住的不僅是先父和叔叔的心血,也是黃氏家族生意中最後一間藥房,黃成家說:「唔想辜負佢(叔叔)嘅期望,佢本身係想做到成個華富邨結束,舊年3月佢都喺加拿大飛返嚟,90幾歲喇,佢都話『做到拆為止啦!』」

不過,華富邨重建說了十年,一直只聞樓梯響,創立藥房的父親和叔叔未及見到新邨落成便已仙遊,華富藥房失去了大老闆,加上邨內人口減少、消費模式轉變,疫後生意重創,堅哥曾向房屋署申請減租,又曾申請租用其他區的藥房,均無功而還,未能達成叔叔期望,在重建方案宣布前夕,讓藥房在本月初提早「畢業」。藥房拉閘,開邨老店所剩無幾,藥房對出的平台也顯得冷清,人煙稀少。

開邨遷入華富邨

華富藥房在1969年開業,堅哥憶述,華富邨開邨後,父親便把位處土瓜灣的藥房搬過來,當時華富邨交通不便,十分荒蕪,更有傳鬧鬼,令不少人急急遷出,但黃家卻反其道而行,開店不久後,決定舉家遷入,自此便扎根逾半世紀。

藥房是老邨獨有的下舖上居格局,樓上為宿舍,堅哥說,兒時放學後會到藥房「黐餐」,長大後遵父命在藥房西藥部學師,與中醫師父親拍住上,一做便44年,更與太太結緣、情定終生,見證街坊幾代同堂,街坊紅白二事已參與過無數遍,他自己亦由衝動、頑皮的黃毛小子變成沉穩的硬漢子。

不捨先父中醫枱百子櫃

「最唔捨得……回憶梗係我爸爸喺度做醫生嗰陣,我阿爸做中醫。」說起堅哥最捨不得的角落,並非他與太太的相知相識,而是其父昔日為病人診症的中醫枱、執藥的百子櫃,這些無法搬走的傢俱,成為堅哥最捨不得的角落。

堅哥並無繼承父親的「醫」缽,但進修了西藥配藥和急救課程,街坊頭暈身㷫都會找他,更曾兩度為在店內中風暈倒的婆婆急救,曾以投考警隊為夢想的他說,最開心是幫助到街坊,亦培養出對做藥房的興趣:「大家都係『黃』家飯,唔係嗰個『皇』之嘛。」

吃這口「黃家飯」的還有黃成家。他在1994年才從叔叔的藥房調過來,跟父親一起執藥,並住在宿舍,與手足朝夕相見,建立了如家人般的感情,「以前呢度,初初開嘅時候,全部都係離屋企好遠,有啲未有家室都係住呢度,朝桁晚拆。」他看着滿布鏽跡的碌架床說,手足早已成家立室或退休,宿舍已變成貨倉,昔日的青蔥歲月只能追憶。

視藥房為家早晚巡舖

藥房舖面由黃家兩兄弟打點,上層宿舍的靈魂人物則是已芳姐。年屆七旬的她約40年前開始煮「大鑊飯」,以往初二、十五「做禡」,最少也開兩圍枱,她早已把藥房視作家。不過,隨着藥房邁入半百之年,員工、連中醫師也逐一退休,店內僅餘寥寥數人,老闆決定不再在店內煮飯,芳姐便改為打點店內其他小事。

芳姐把青春都奉獻給華富藥房,就連收工、藥房休息,早晚還是會回來餵貓,晚上百無聊賴也會回來整理。芳姐慨嘆,這條冷巷已走了近半個世紀,日後也改不掉這習慣,一早一晚回來「巡邏」,只是日後再無鎖匙打開大閘。

歎下舖上居「絕種」

被問到有否不捨,她頓時語塞、面色一沉,才緩緩地吐出,在農曆新年復業後才得悉此消息,「你話冇(喊)就呃你,我有時匿埋,諗下諗下又唔開心。」她慨嘆,整個華富邨只餘下華富藥房和銀都冰室有宿舍,在藥房都結業後,房屋署一般會將樓梯拆除,將宿舍改裝成單位出租,意味着公屋下舖上居即將「絕種」。

訪問結束後,黃成家便為藥房落閘,正式將這間逾半世紀的藥房寫入歷史,為延續華富藥房的歷史,黃氏兄弟已將店內的物品,包括陳年百子櫃等,捐予明愛社區中心開設的「華富生活館」,與街坊一起為華富邨倒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