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2日星期四

手繪雞公碗 最緊要雞腳有力 (蘋果日報)

手繪雞公碗 最緊要雞腳有力 (蘋果日報)

林斷山明手上茶杯的弧度較多,貼花也考功夫,加上需人手在杯邊上色,完成一隻杯也要花半小時以上。

雞公仔~尾彎彎~碗畫有紅黑色公雞圖案,通常稱為雞公碗,又有人稱作公雞碗,自明朝已見足迹,當時出品的鬥彩雞缸杯,2014年曾經創下蘇富比2.8億天價拍賣紀錄。而平日接觸到的雞公碗,多數在潮州、汕頭地區製造,其實已是民國年代款式。受風土人情影響,融入民間各處的雞公碗,圖案各有千秋,但行業式微,香港製造的手繪雞公碗,已經買少見少。
明朝是盛產瓷器的顛𥧌時期,大量出口廉價外國,當中成化年代的出品的鬥彩雞缸杯價值連城,就連景德鎮也有翻版作,「成化鬥彩雞缸杯能夠賣到兩憶幾元,因為成化時的鬥彩技術開始成熟,而全世界市面只餘下兩三隻,燒製技術高、公雞的圖案也描繪精緻。」鬥彩工序繁複,先用攝氏1,200度高溫燒製青花瓷,再在瓷釉上用五彩顏色繪畫雞身及上色,需要燒製兩次以上,燒製溫度、時間需要拿揑準確,否則雞身的紅色會變淡或變黃。精通瓷器歷史的曹志雄,是本地粵東磁廠第三代傳人,他解釋市面流行的雞缸杯,很多也是仿照成化出品而設計,而在白瓷上彩繪再燒製的廣彩工藝(廣州織金彩瓷),自清朝至光緒年間流行於廣州河南一帶,已有三百多年歷史,也有獨門的錦邊鬪雞(通「鬥雞」)圖案,以花鳥配合淘氣公雞,碟邊以花邊點綴,神氣非常,「鬪雞其實形容公雞圖案雄糾糾、氣昂昂,爭艷鬥麗,不是形容雞在打鬥。」

五、六十年代大牌檔流行的雞公碗,價錢平,容易買,可以放足夠食物份量,瓷質粗糙,不容易打破,雖難登大雅之堂,但雞也畫得傳神。去到八、九十年代,為減低製作成本,大部份雞公碗已經由手繪改用貼花技術,如同紋身貼紙印在瓷器上,再用高溫燒製,但公雞的草圖同樣講究,顏色要光鮮,構圖有層次,「畫公雞講求生動,靠筆觸線條,最考功夫的是雞尾及雞腳,如果雞腳乏力,雞形不美,尾欠缺飄逸,便無生氣。」磁廠譚師傅已經沒有再繪畫公雞,不過跟他學習六年廣彩的魏德龍(Dixon、別號「林斷山明」),便趁雞年創作新鬪雞瓷器。

廣東人畫雞風格琳琅滿目,香港的師傅着重線條感,林斷山明參考廣彩的元素,結合貼花技術,創作新式鬪雞茶杯,「嘗試突破傳統,重新鋪排主題,例如將白菜放在蓋上,然後保留一個圓形空間,讓人感覺從上面鳥瞰公雞。」林斷山明預先繪畫六款公雞圖,製作成貼花,再逐一貼在茶杯上,「要夠流線形,雞才生動,雞尾需要分開每一條線繪畫,雞才夠氣勢。」雖然貼花技術,可以降低成本大量生產,但他始終覺得手畫最好,「手繪臨摹前人畫過的東西,是科技代替不到的東西。」

粵東磁廠
facebook:yuettungchinaworks

林斷山明
facebook:grovestudiohk

記者:王佩兒
攝影:徐振國
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