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19日星期一

神恩點解「錫」你?清太史流亡「賜」福香港(蘋果日報)

神恩點解「錫」你?清太史流亡「賜」福香港(蘋果日報)

「程尋香港」講古佬溫佐治,遊勻港九新界帶你認識清朝太史陳伯陶流亡香港留下的字迹。
香港常被人誤解為文化沙漠,但其實當中的文化寶藏每天都與我們擦身而過,問題是我們有否停步細看?「程尋香港」的溫佐治會帶大家走訪港九新界,尋找前人留下的墨寶,由一字、一墨去探索香港歷史。
香港人未必聽過陳伯陶這個名字,但卻可能見過他的墨寶。陳伯陶太史是廣東東莞人,為清朝遺老,當年辛亥革命成功後,不想效忠孫中山的民國政府,選擇在滿清覆亡後,拿着家當行李,傷感地飄洋來港。當時,他住在九龍城,但依然常鬱鬱寡歡,懷念在皇上身邊的日子,於是來到宋皇臺,與一眾清朝遺老吟詩酬唱感懷故國。

而其實陳伯陶太史與香港的淵源始於更早的時期,他在光緒十八年(1892年)科舉中探花及第後,曾替上環文武廟的一幅牌匾,題過「神恩永錫」四字。很多人都會誤以為這牌匾最後一字讀錫紙的「錫」,但其實寫中國書法時,很多時都會用古字,此「錫」字其實就是「賜」字,意思是神明的恩德永遠賜予這個地方。

陳伯陶在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後,很快就赴西安追隨逃亡的慈禧太后和光緒,後來光緒帝回京,他入值南書房,成為皇帝的近身文學侍從。

來到香港後,他藉研究宋末君臣避難與香港的歷史,抒發自己對清朝覆亡的感慨。期間他考證九龍城侯王廟所供奉的侯王,正是宋末國舅楊亮節,現在侯王廟外仍有石碑,記載太史的研究。

太史的「筆迹」其實遍佈香港,除了上環以外,舊贊育醫院門口的石額及青山寺對聯也是太史手筆,他特意不書寫民國的年號,以中國農曆紀年方法紀年,以表心繫清室。

青山寺的對聯「遵海而來,杯渡情依中國土;高山仰止,韓公名重異邦人」,則抽繪出青山寺美景,多年來吸引來不少中西有識之士慕名而來。

「程尋香港」Profile
旨在推廣本港文化保育工作,從多個途徑鼓勵大家留意每天都接觸到,但忽略了的事物。由2018年開始,我們增加每月公開導賞團至兩場,身體力行,帶領大家在各區遊走,引導大家建立個人對歷史文化及保育發展的看法,共同建立一個人文香港。

採訪:溫佐治@程尋香港
攝影:蕭志南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